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随着络、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普及,出现了化学实验“被”走出了化学实验室,很多实验都被媒体实验视频替代了,虽然这种方法简单,节约时间但却忽视了真正做实验的重要性,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它的发展基础就是实验,要想很好地领会和掌握化学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就必须我们亲自动手做一些实验。
一、创设趣味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往往对枯燥的学习是反感的。首先得引起他们注意,学习兴趣盎然,产生探求知识的强大动力。创设趣味实验进行教学,效果就很理想。如表演“冰棍”着火,点燃“冰棍”可以持续燃烧几十分钟。“冰棍”的燃烧让学生对这一现象感到神奇,大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揭示奥秘的兴趣。学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二、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学生在学习化学概念和化学反应原理时,往往只停留在其表面的认识,对知识点模糊不清导致他们不能很好的理解这些知识点,更不可能用这些知识点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化学实验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因为化学实验就是通过学生的视觉、听觉、嗅觉来形成感性认识的,通过直接作用于感官的真实实验,能有助于学生形成思维,加深对反映物质特性的化学概念的理解。例如,在化学基本反应类型的教学中,我们借助用(1)高锰酸钾制取氧气,(2)木炭、硫粉、铁丝、红磷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其中有非金属与金属的典型代表物质),通过这些典型、系列的化学反应,指导、培养学生形成抽象的分解反应、化合反应等概念。此外,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化学反应概念,也都是通过典型、系列的化学实验后,归纳、总结形成的。使学生通过真实的实验形成化学思维,加深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可以培养学生正确地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能技巧。把抽象知识转化为感性认识并形成化学概念。
三、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对于事物,如果没有敏锐而细致的观察,就不能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在化学实验中,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如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和重点,要自始至终,从明显的到细微的都必须认真地、细致地观察,要提醒学生注意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做好实验记录。
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目的事先设置好引导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化学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探究、总结,最终得出所要的结论。也就是说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观察、观察什么现象等。比如,学生在做固液过滤实验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1、为什么滤纸要紧贴漏斗内壁?2、为什么所加液面高度要低于滤纸边缘?3、为什么滤纸边缘要低于漏斗高度?4、为什么漏斗下长口处要靠烧杯内壁?5、为什么玻璃棒要斜靠滤纸3层处?6、为什么烧杯嘴要靠玻璃棒?7、为什么要玻璃棒引流?设置问题的好处在于可以让学生不再盲目地观察而是有目的性的观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效果。经常设置这样的问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四、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性的思维”。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化学实验不仅是使学生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化学规律、形成化学概念、提高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此过程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学生通过探究性实验,可以探究自己还未认识的世界,从而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更好地培养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使他们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通过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具有事实就是的科学态度,准确、细致、整洁等良好的科学习惯以及科学的思维方法。因此,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