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也许可以考虑将耶拿战役看作是一个近日点,因为耶拿战役让拿破仑最接近实现其一贯未聚焦的野心。俄奥联军在奥斯特里茨战役的惨败之后,奥地利军队的屈服和沙俄军队的撤退似乎证实了法国军队有无限的才能来履行其指挥官们的指挥权力。拿破仑一举废除了神圣罗马帝国,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以法国为导向的莱茵邦联,并且向巴登选侯国、符腾堡公国和巴伐利亚公国这样中等大小的国家开出价码,让他们无法拒绝:在领土上获得利益并且在法国的保护下享有主权地位。同时,将目标转向普鲁士。
十多年来,普鲁士的国家战略一直是避免与法国开战,利用其备受推崇的军队作为其威慑力量。尽管来自法国和奥地利的压力巨大,普鲁士并未加入第三次反法同盟的行列。作为酬谢,来自法国巴黎方面给出了一项提议:即继续保持中立,或许能够得到汉诺威选帝侯国的领土作为回报,而汉诺威选帝侯国自年被法军占领以来,一直是紧张局势的根源。结果,普鲁士军队没有遭遇抵抗就进入了汉诺威的领地——恰好就在奥斯特里茨战役打响并且由此产生范式转变的数周之前。神圣罗马帝国即将解体,也引起了北德的政治真空,普鲁士无法稳定局势。拿破仑除了专横跋扈进行压服外,毫无任何理智可言。通过一系列的单方谈判,此时拿破仑正与沙俄开战,普鲁士不得不为拿破仑提供资源物资,关闭供英国船只停泊和商品贸易的港口,并交出其东部和北部的领土。普鲁士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出现在年的夏季,当时拿破仑提出恢复汉诺威选帝侯国的主权,以此换取和英国的同盟。同年8月,普鲁士发布动员令。腓特烈·威廉三世国王派遣使者向拿破仑递交一封书信,信中指出,即使为时已晚,但还是希望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实现和解,拿破仑认为这封信件是种侮辱,遂将其驳回,并且公然宣布普鲁士的现有形势将会在一个月之内发生改变。拿破仑的语气和措辞斩钉截铁。
杜伊勒里宫书房里的拿破仑
在战争政策方面,法国和普鲁士的对比反差有着天壤之别。拿破仑领导的法国在当时是一个由战争构成的社会:一种服从权威的政治文化,政府行政机关能够长期维持综合全面管理并且能够长期维持其有效性,自古罗马帝国鼎盛时期的欧洲,此种局面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已经超出人们任何所预见的情景。审查制度是当时的秩序。司法独立的缺失和集体组织机构的缺乏同样备受人们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