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除口臭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底层人民过着怎么样的生活 [复制链接]

1#
北京较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r60h100/

你好,今天为你介绍的是《秦制两千年:封建帝王的权力规则》。

从秦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开始,到年清朝灭亡,两千多年间,中国古代共出现了几十个王朝,几百位皇帝。史书上密密麻麻的文字,记录了多到数不清的历史事件。

与此同时,我们还听过一句话“百代都行秦政法”,意思是,从秦汉到明清,中国古代一直都实行秦代的政治制度。这样看起来,两千多年的历史演进又是清晰的、贯通的。

秦制两千年(封建帝王的权力规则)(精)京东好评率%无理由退换旗舰店¥44购买

很奇怪,秦朝只存在了十几年,为什么能诞生一套延续两千年的制度呢?况且,历史不断演进,一时产生的制度如何应对未来那么多问题?还有,既然秦制那么好用,为什么中国古代又时常出现王朝更替呢?

关于这些问题,学界有很多研究。比如史学家严耕望认为,秦制之所以有那么大影响,是因为之后的汉代用四百年的时间承袭并完善了秦朝制度,为后来中国古代的历史定下了基调。

今天这本《秦制两千年》,作者是著名历史作者谌旭彬,他将“秦制”放到两千多年的时间跨度里,审视历代王朝兴衰的逻辑。作者认为,“秦制”的理论模型是由商鞅奠基,再由韩非完善的。“商鞅之道”的原则是“国富而贫治,民愚则易治”,简单说,商鞅认为,民众贫穷愚笨,有助于国家治理。而韩非是将商鞅的理论进一步具体化,使它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有了“商鞅之道”和“韩非之术”,秦朝便可以实现两个目标:第一,强化国家对社会的直接掌控,抑制官僚队伍或世家大族的势力;第二,强化国家对社会资源的汲取能力,避免地方形成自主活力。“商鞅之道”和“韩非之术”不仅构造出了秦帝国,此后两千多年里的历朝历代,都是沿着“秦制”路径前进的。虽然有花样百出的改革调整,但本质上都是在想新的办法,达到那两个目标。

读完这本《秦制两千年》,我们不仅能掌握一套理解中国古代两千年帝制的简洁逻辑,对于一些早已熟悉的历史现象,我们也将获得新的观察角度。

下面,我们分两部分介绍本书主要内容。第一部分围绕“秦制”讲,“秦制”的理论模型是什么,是如何形成的?第二部分围绕“两千年”讲,“秦制”为什么能绵延两千年,不同的王朝如何完善这套理论?

第一部分

首先看“秦制”是如何形成的。

本书作者认为,“秦制”的形成,商鞅和韩非功不可没。商鞅生活在公元前4世纪,主要活动于秦孝公时期,经过“商鞅变法”,秦国成为强国。韩非生活在公元前3世纪,主要活动于秦王嬴政时期,韩非过世十几年后,秦国统一六国。一个政权的强盛有很多原因,并不是两位政治家就能决定的,但商鞅和韩非显然在秦国走向强盛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我们看看,商鞅和韩非为秦国带来了什么。

先看商鞅。他是卫国人,“卫生”的“卫”。卫国大致范围在今天河南河北交界一带,后来商鞅前往秦国为秦孝公效力。有的时候,我们会把商鞅归入法家,其实,商鞅是一个所学庞杂,并无固定思想体系的人。最初,商鞅提出给秦孝公“帝王之道”,这是儒家的理论模式,需要数百年时间才能达成,秦孝公不接受。商鞅又提出“强国之术”,十几年、几十年就能见成效,秦孝公接受了,于是有了著名的“商鞅变法”。

你看,商鞅的学说并不像孔子、荀子、孟子的理论,首先是学术理论其次才是治国之道。商鞅学说有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直接服务统治者,帮助他们迅速强化权力。

顺着这一点,我们简要看一下商鞅变法的内容。

商鞅变法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军功爵制”:包括宗室贵族在内,所有人按军功的大小授爵。也就是说,富贵和社会地位都是靠军功获得的,无军功之人再怎么富有也无法提高政治身份。

有说法认为,这项措施打击了“顽固腐朽的秦国旧贵族势力”,为底层平民提供了一条上升的通道。“军功爵制”或许确实产生了这样的效果,但这并不是商鞅的本意。

公元前4世纪,列国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魏国有李悝变法,韩国有申不害,齐国有邹忌。如何检验变法的效果好不好呢?这就得在战场上见分晓。而要想打胜仗,统治者就必须动员尽可能多的人力、物力。因此,商鞅变法的指向非常明确,说白了就是一条:想尽一切办法强化统治者的权力,让统治者能直接控制更多的社会资源。

“军功爵制”就是服务这个目标的。以前,秦国延续的是周代的分封制,很多大贵族直接控制着封地内的人力和物力。商鞅推出“军功爵制”,把作战和社会地位直接挂钩,一方面给所有底层人开放了上升机会,让能打仗的人主动涌现出来,为国家储备作战力量;另一方面限制旧贵族的影响力,避免贵族与皇帝争抢资源。为了分化有势力的大家族,变法还规定,家中有两个成年男性却不分家者,双倍征收赋税。

商鞅变法中还有一项“什伍连坐制度”,国家把基层民众编成小组,五户人家为一伍,十家为什,彼此互相监督,告密有赏,如果有罪则一同受罚。很明显,目的也是为了有效控制社会基层的人力资源。

作战需要人力,还需要经费,变法的工作重点之一,便是鼓励民众生产。变法规定,努力耕种、纺织的人可以免除本人的劳役和赋税,如果因为懒惰而变得贫困,就会被罚为奴隶。

只是鼓励军功和生产还不够,商鞅提出,要打击一切阻碍统治者强化权力的要素,这就是“六虱”,会吸血的小虫子虱子的“虱”。“六虱”也就是商鞅认为的危害国家的六种东西,分别是:礼乐、诗书、仁义、修善孝悌、诚信贞廉,以及非兵羞战,也就是爱好和平的理念。

你一定发现了,所谓“六虱”,都属于精神文化范畴。商鞅认为,让民众接触文化的后果太可怕了,人们一旦追求诗书礼乐、讲究孝悌诚信,就会反对战争。民众都不打仗,国家就会衰弱。

如何避免国家出现“六虱”呢?商鞅的答案是:“国贫而务战”。民众贫穷,就会有求富的上进心,就会拼命打仗,或卖力种田。从统治者角度看,这有助于国家扩张。相反,民众一旦富有,就会放纵、贪图安逸,有了闲情逸致,就会谈文化、讲仁义,国家就不再强盛了。

为了保证“国贫而务战”,商鞅竟然想到一个很损的办法,看民众稍稍有点钱,就让他们拿出粮食来顶替外出服役。这样,刚刚富起来的民众就会重新陷入贫穷,又得好好种地、打仗。这样,“六虱”就不会产生了。

你看,商鞅变法其实是将国家与百姓对立起来,强调国家的富强必须建立在百姓的愚昧与贫穷之上,百姓越弱、越愚昧,国家就越强、越稳定,这是商鞅变法的核心逻辑。

经历了商鞅变法,秦国国力显著增强,但我们都能感受到,这套方案过于赤裸、过于粗暴,万一秦国民众受不了了,难免揭竿而起。

所以,要想让商鞅方案具体落地,还需要进一步优化。这就要说到一百年后的韩非。

韩非认为只是简单地鼓励和惩罚还不够,以前的人们或许好糊弄,随便鼓动几句就愿意流汗、流血。但时代在发展,秦国民众会变得聪明起来,懂得为自己的利益盘算,不愿听从君主的命令。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

韩非的方案是,对不同民众进行深层次的改造。他将民众划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需要得到奖赏、表彰,要树为模范的人。包括只知道为官府卖命的人、见识短浅服从权力的人、除了种地没别的本领的人、没有智慧逆来顺受的人、不敢反抗只懂尊上的人、给官府充当耳目的人。这六种人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被压榨疼了也不会叫唤,是韩非心目中最理想的国民。

第二类是需要重点教育改造的人。包括珍惜自己性命的人、追求学问的人、愿意在外谋生的人、能靠头脑与口才吃饭的人、能提剑杀人的人、敢违逆朝廷禁令收容犯人的人。这些人跟第一类人有点相似,但他们有追求,懂得维护自己的利益,不利于统治者最大限度汲取人力、物力,因此需要好好改造。

最后是第三类人,需要坚决清除,包括战国末期的儒家、口齿伶俐的纵横家、四处游走的游侠、充当贵族门客的人、不种地的商人和手工业者。这些人或聚众讲学,或游走四方,他们有知识、有资源,懂得社会体制的运作规则,对统治者是有害的,而改造他们的成本又很高,所以要尽快除掉。

你看,韩非对百姓的筛选与改造的逻辑,与商鞅的理念高度吻合。但有个问题,百姓毕竟不是工蚁。正常智力的民众不会没日没夜地种地打仗。统治者该怎么办呢?

韩非想到的办法是:禁其心、禁其言、禁其事。禁事、禁言大致相当于不许游学经商和著书立说。禁心是什么呢?韩非的解释是“远仁义,去智能”,具体说来就是一手控制信息流通,一手灌输错误逻辑。书中提到,东汉时期用“五斗米道”统治汉中的张鲁就很懂这一点。所谓“五斗米道”是一个道教派别,加入者需要上缴五斗米。这个组织发展信徒的办法是让信徒“有病自首其过”,也就是,生病了,先自我反省。但张鲁不告诉他们,有些病是可以自愈的,这就是在控制资讯。如果有人在自我反省后病愈了,张鲁会说这是反省的功劳,也就是把单纯的先后关系渲染成因果关系。病好了是五斗米道的神力,病没好是自己反省不够,这就是在灌输错误的逻辑。

其实,说到这里,所谓的“秦制”理论已经介绍完了。秦国统治者运用商鞅、韩非锻造的工具,最大限度地控制了社会资源,军事实力迅速提升,后来统一了六国。

既然秦国统治者掌握了商鞅、韩非之道,为什么秦朝建立后没多久就灭亡了呢?

作者认为,秦朝二世而亡,是因为秦二世胡亥能力有限,在操作上出了问题。

秦二世在操作方面的第一处失误,是得罪了官吏集团。秦始皇驾崩后,21岁的胡亥继位,他在朝中和军队中都没有亲信力量。另外有传言,说他的王位来路不正,所以胡亥非常担心其他皇子会勾结官僚、军队挑战他。于是,在赵高的建议下,胡亥对朝中大臣和皇族大开杀戒,然后全换成自己的亲信。这还不够,万一地方官僚反对他怎么办呢?胡亥不放心,又清洗了地方官员。

要知道,秦帝国奉行的是“以吏治国”,官吏集团是统治基础。秦二世挥舞着屠刀,从中央杀到地方,显然破坏了“利益同盟”,严重动摇了秦帝国的根基。

我们在看秦代历史的时候会发现,秦朝灭亡的速度,快得让人难以置信。这是因为皇帝和官吏之间的利益纽带被切断了。不少官吏走投无路,加入了反秦队伍。

你有没有发现,刘邦团队中的许多核心成员,正是沛县当地的官吏。萧何在当地县衙工作,曹参是当地的监狱长。他们在人力、物力的汲取方面有很丰富的经验,作者把他们称作“技术官僚”,这些人的加入,极大地提升了反秦力量的素质。

不过,清洗旧的官吏集团还不足以覆灭秦帝国。只要再给秦二世一些时间,他完全就可以自上而下重新构筑一个官吏集团。可惜,秦二世低估了一个可怕的变量,就是自己的国民,或者说,是那些从前六国的民众。

秦灭六国的速度实在太快了,公元前年,秦国灭掉了最弱的韩国,统一大业正式拉开帷幕,九年后,秦国灭掉东方大国齐国,兼并大业最终完成。仗打得酣畅淋漓,但这么快的速度也造成秦始皇没有足够的时间,把施加在秦国民众身上的那套东西移植到六国民众身上。换句话说,在广阔的国土上,还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基层自发组织,这些人是新生的秦王朝最大的隐患。

当21岁的秦二世胡亥登基时,他所面临的现实是:秦已经消灭六国,但还没有来得及消化六国残余的贵族、游侠、豪杰、文士和宗族势力。但这个时候,胡亥却开始清洗秦帝国的官吏集团,破坏自己的统治基础。于是,亡国就成了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你看,商鞅与韩非创造的“秦制”的确提升了秦国国力,完成了前所未有的统一,但这套制度在更大版图上复制推广时,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第二部分

在接下来中国古代两千年的历史中,统治者应该如何继承并修正“秦制”呢?

有一个朝代需要特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