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除口臭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团团圆圆闹元宵 [复制链接]

1#

如果说春节是中国人一年当中辞旧迎新的节日的话,元宵节其实应该算是一年中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节日。元月也是一年之始,而这个“第一”,实际上已经在“元”字里体现出来了。

甲骨文的“元”字,下面是一个面朝左边侧立的人的形象,最上部的一个横画表示这里是头部所在。金文和小篆也延续了甲骨文“元”字的基本字意。有学者认为,“元”是从“人”、“二”会意。不过大家一定要注意,这里的“二”是古“上”字——从这个字的构意来看,传达出来的概念就是“人体的最上部”。《尔雅·释诂下》说,“元,首也”;戴侗《六书故》也解释“元”为“元,首也。从儿从二。儿,古文人;二,古文上。人上为首。会意”。所以,“元”字最初的意思其实就是“头”、“脑袋”的意思。《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有“狄人归其元,面如生”句;《孟子·滕文公下》有“勇士不忘丧其元”句,这里的“元”用的都是本义。

人从母体出生的时候,一般说来都是头部先生出来,这属于顺产;如果不是头部先生出来,那就是难产,是很危险的情况,可能会使得生育的妇女因难产而死——《左传》中的第一篇就讲述了郑庄公母亲因其出生时难产而不喜欢他,并由此而引发了一系列宫斗的故事。因此,本来表示“头”义的“元”引申出了“开始”的意思。《说文解字·一部》说,“元,始也。从一从兀”,其实解释的是“元”的这个引申义。春节时我们贴的春联中有一个全国通用的名联“一元复始,万象更新”。这里的“元”其实就是“开始”这个意思。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今天所用的“原来”一词,其本来的写法应该是“元来”,即“刚刚开始的时候”的意思。后来因为避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讳,才改写为“原来”的。

由“开始”义,“元”又引申出“第一”的意思。“元年”指的是新皇帝上任后的“第一年”;“元子”指的是皇帝的第一个男性子嗣。“元月、元旦、元宵”里的“元”也用的是这个意思——“元月”就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元旦”就是一年中的“第一个太阳升起的日子”;“元宵”就是一年中的“第一宵”。

“元宵”就其字面义来说,其实就是“第一个夜晚”的意思。这个“第一个夜晚”其实是特定的,即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

事实上,中国人把一年当中每个月的月圆之夜都看得很重。有的地方认为这是一家人应该团圆的日子;也有的地方认为这是夫妻应该圆房的日子。在每年的月圆之夜中,有两个最重要,也形成了两个重要的节日,即元宵节、中秋节。

“元宵节”的“宵”从宀肖声,是一个形声字。《说文解字》释为“夜也。从宀,宀下冥也,肖声”。“宵”的意思就是“夜”,历代典籍训诂材料基本也大多训“宵”为“夜”。“夜”比较笼统。“宵”有着更为具体的内容,即《周礼司寤》中“禁宵行夜游者”被郑玄注释为“宵,定昏也”里的“定昏”。

“定”从宀从正,正亦声,就是“正”也,“安”也,“静”也,“凝”也,“決”也。《易说卦》中记有“天地定位”,《尚书尧典》中记有“以闰月定四时成岁”。这里的“定”都是与“动”“乱”相对应的“安”“稳”之义,即“确定”“稳定”“安定”之“定”。《礼记曲礼》中记有“凡为人子之礼,冬温夏清,昏定而晨省”。“昏”指的是天刚黑的时候,“定”指的是“铺好床席”,“晨”指的是天刚亮的时候,“省”指的是“探视问安”。全句的意思是“为人子女的,傍晚时分要铺好床席服侍父母就寝;早上起来要省视父母向父母请安”。所以,郑玄所谓“定昏”的出处源于此,也就是“昏定而晨省”中的“昏定”。这里的“定”具体来说指的就是为“铺床就寝”这件事,在此基础上又衍生出十二时辰中的“铺床就寝”的特定时刻,也就是“人定”之“定“。“人定”也叫“定昏”、“夤夜”,是十二时辰之一。据学者考证,十二时辰在西周时就已开始使用。汉代时正式定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昏、人定“这十二个专有名称。“人定”“定昏”具体是今天的什么时候呢?《孔雀东南飞》里有一句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句子——“奄奄*昏后,寂寂人定初”。“*昏”指的是日落以后到天还没有完全黑的这段时间,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下午五点到七点这个时间段(也有人说大概相当于七点到九点);对应的“人定”这个时间段,也就在“*昏”之后,所以大概也就相当于现在晚上的七点到九点(也有人说大概相当于九点到十一点)。

所以,“昏定”指的就是“*昏”和“人定”这两个时间段,也就是相当于晚上五点到九点之间。郑玄所谓的“宵,定昏也”,相比许慎所解释的“宵,夜也”确实更为详细。如果说许慎的解释是“浑言之”,那么郑玄的解释就是“析言之”——即笼统地说,“宵“指的就是“夜晚”,细致地说,“宵”指的是从“*昏时分到铺床就寝”的这一段时间。这样一来从内在逻辑上我们也就清楚了,“宵禁”、“宵夜”、“春宵”、“欢乐今宵”、“宵衣旰食”中的“宵”,其实都是指*昏以后人还没睡觉之前的那段时间,而不是整个夜晚。

“宵”字从“肖”得声,所以,也含有“小”义。典籍中可以假借为“小”。《礼记》中“宵雅肆三官其始也”中的“宵”,《庄子》中“宵人之离外刑者”中的“宵”,《史记》中“毋侗好轶,毋迩宵人,维法维则”里的“宵”都是这种情况,并由此而形成了“宵碎”“宵民”等词语。

声符“肖”含有“小”义,因为这个字符由“小”“肉”组构而成的,其义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肉末”、“肉馅儿”,所以暗含着“小”的义素。以“肖”为声符的字多可证明。如:

稍:禾苗越来越小处;

消:水之越来越小处;

梢:木之越来越小处;

削:刀使之越来越小;

逍:迈着碎步轻快走。

由是观之,“宵”亦可理解为“宀”之越来越小处,也就是屋顶渐冥之处,进而因像似性引申为“*昏之后越来越黑之时”。“宵”作为“夜”的义项,是一个后起的引申义项,是“宵”的源义在像似性路径上的引申。

另外,元宵节所食用的特定食物,人们也用“元宵”来指称。这是词语在相关性路径上的一种词义引申。“元宵”是把馅料块儿放在糯米中加水“摇”出来的,这种加工方式主要见于北方。南方一般是用糯米加上猪油,把馅料儿包起来团成团儿,叫做汤圆或者汤团。“团”也好,“圆”也好,都是中国人在元宵节时对生活的所寄予的美好憧憬与希望。“美满团圆”是中国元宵节的节庆主题之一。

“团”的繁体字字形为團,《说文解字》释该字为“圜也,从囗專声”,是一个形声字。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囗”wei并不是“口”kou,而是“围”的本字,表示“围合起来”的意思。这个字符构建了很多汉字,比如“国”(國)、“囷”qun、“圂”hun、“囚”等。这些字里的“口”分别表示“被城墙围合起来的土地”、“被围合起来的禾麦”、“被围合起来的猪”、“被围合起来的人”,也就是“城市”(后来发展为疆域领土)、“粮仓”、“猪圈”、“入监犯人”。

较之义符“囗”,“团”(團)的声符“專”更值得说一说。“專”由两部分组成,上边的部分是“叀”,下边的部分是“寸”。“寸”很好说。这是一个指事字,在“又”符上加了一个指示性符号“、”,用以表示手腕上“寸口”的位置。这个位置就是中医大夫用来号脉的那个地方。所以,“寸”在构拟其他汉字的时候,所提供的义素也是“手”的意思。比如“夺”、“寻”、“射”、“付”、“守”等等。所以“專”也就可能是表示“用手”去操作“叀”的意思。具体来说,“叀”是个什么东西呢?如果从这个字的形态上来猜测,其实它很像是古代“纺砖”(纺塼)的象形。“纺砖”也被称之为“纺锤”。“纺锤”由小骨棒或小木棒中间安竹钩或铁丝钩构成。纺织娘把棉絮、棉纱或麻批儿固定在钩上吊起纺锤,拨其旋转就可以把棉絮纺成纱,或者把纱纺成线、把麻絮纺成细麻绳。纺锤取材非常方便。人们从被食用的动物中就可以选出长短粗细合适的骨头来进行制做。“纺锤”在陕西、河南等中原地带被称为“拨吊”,在黑龙江、吉林等地则被称为“拨拉锤子”(词语结构同“拨拉鼓”)。“纺锤”是比“纺车”时间更为久远的纺线、纺绳工具。由于“纺车”的效率更高,“纺车”出现后,“纺锤”慢慢就退出历史舞台了。所以,“叀”这个字就是“纺砖”、“纺锤”的象形,其所表示的实物就是“塼”(由此可见,古老的纺砖是由“土”制造而成,也就是《诗经》里面所说的“瓦”),其所表示的动作就是“專”(用手即“寸”操作“纺砖”即“叀”,使其“转动”以纺线制绳),其所表示的性状就是“轉”(转动的“转”,这个字其实也是“纺车”的本字),这里的“塼”、“專”、“轉”其实都来源于“纺砖”这个原初意象,所以记录的是一组同源词。

表示“纺砖”的“叀”,与表示“用手操作纺砖”的“專”,基本意思都差不多。所以“專”替代了“叀”,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构字字符,表示的就是“团团转”的意思。因此,从“專”的字大多带有“转圈”、“团团转”、“圓環”、“接續”等意思。如:“團”、“槫”、“摶”、“鏄”、“磚”、“轉”、“甎”、“漙”、“縳”、“瑼”、“剸”、“蓴”、“篿”、“鱄”、“鷒”、“膞”、“慱”、“傳”、“嫥”等等。正因为如此,“团”也就和“圆”有了不解之缘,并相互结合成为“团圆”一词,这也是元宵节所食用的“汤圆”,也可以被称之为“汤团”的原因所在。

元宵节里,无论是“元”宵,还是汤“团”,其主要特征就是“圆”。中国人是非常喜欢“圆”的:天上月儿“圆”,地上人“团圆”,人情练达做事得法叫“圆”熟,男女相爱而结合叫“圆”房,做事考虑周全叫“圆”通,八面玲珑长袖善舞叫“圆”融,为人老成持重叫“圆”稳,事情成功没有遗憾叫“圆”满,智慧功行达到最高的境地叫“圆”觉,舍去有漏杂染之境归入无漏寂静涅槃叫“圆”寂。“圆”不是月的常态,月的常态是“缺”。先民从中看到人生亦是如此。由此,在原始先民心目中,“圆”是最完美的化境,是最理想的状态,象征着“完备”与“周全”。所以对于生命中的每一个“圆”,中国人认为都是不可多得的“缘”。所以中国人重视“圆”,热爱“圆”,珍惜“圆”,憧憬“圆”。

“圆”从囗员声,《说文解字》释为“圜全也”。“圜”huan从囗睘qiong声,“围绕”的意思,也就是今天我们所写的“环”这个字的异体字,语音语义皆同“环”。“圜全也”的意思就是“完完全全地围绕一圈”,所以“圆”就是“圆圈”的意思,所以“圆”其实是一个形声兼会意的字。

从文字发展上来说,“员”是“圆”的本字,“圆”是“员”的后起字。

“员”从“口”从“贝”。注意,这里的“贝”不是表示oyster的那个“贝”,而是“鼎”(以后我们会专门讲到这个问题)的变体;这里的“口”kou也不是“囗”wei,而是“鼎”口的象形。“员”的甲骨文字形中的这个“口”就是圆形的,貌似从上俯视之鼎口状。汉字在从构意向构形逐渐演变的过程中,也就是逐渐线条化、方折化的过程中,这个圆形的“口”慢慢被楷化为今天所见的这个“口”形。

“鼎”是用来煮肉的重要烹煮器具。上古社会,能吃上肉的人可不多。《孟子》里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您看,一般老百姓到了七十多岁才能吃上肉就算不错了。也正是这样的原因,《曹刿论战》里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也就是“贵族们操心国家大事,你跟着掺和什么呀”?这些典籍告诉我们,先秦时代能吃上肉的老百姓不多,吃肉的主要是社会权贵们。所以,那个煮肉的“鼎”可不是谁家都有的。一口“鼎”的背后,代表的是钟鸣鼎食之家的地位与阶层,也能暗示出其背后所享有的权力与利益。权力和利益的重要表征是什么呢?当然就是所占有的社会资源,即“人”“财”“物”的多寡。由此,与“鼎”密切相关的“员”也就引申出了社会资源之“数额”的意思来。《说文解字》释“员”为“物数也”就是这个原因。在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人”是最重要的社会资源。今天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个词语叫“不动产”,主要指的是房子股票等等。但是您知道吗?既然有“不动产”,就一定有“动产”。这个动产指的是什么呢?除了牲口,其实还指“人”(英文capital一词也是如此。该词原本指“头”,后引申为“资本”,原因就在于奴隶、牲的“头数”就是“动产”,就是“资本”)。因此,本来表示“圆”义的“员”这个字所记录的词语,又引申出指称“人员数额”这个义项也就是非常容易理解的事。这就是今天“教员、演员、职员、委员、议员、*员、会员、团员、队员、人员、公务员、乘务员、邮递员、服务员、远动员、炊事员、指挥员、战斗员”等等诸多词汇中“员”的义项来源。在“员”出现了这个重要引申义之后,其本义“圆”遂在原来的“员”这个字形的基础上又被加上了一个表义符号“囗”,重新造出了“圆”这个字来表示原来的“圆”义。跟我们所说过的“原来原来是元来”差不多,其实“圆圈原来是员圈”。

“圆”就是“圜全”,也就是“完整的一个圈”,由此,这个完整的“圆”形也被称之为“圆”,这就是数学意义上的“从中心点到周未任何一点的距离都相等的形状”。这个形状给中国先民们的感受首先是“完备”“周全”,也就是“圆满”“圆备”;这种感受用于人,就是“婉转”“顺滑”,也就是“圆滑”“圆润”;这些义项,都是从最初的“圆”的本义生发引申出来的。

中国人常说“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节的重要外在特征之一就是“闹”。“闹”这个字现在的写法是“门庭若市”,这个字形真是把把元宵节人声鼎沸灯火辉煌的场景刻画得惟妙惟肖。

事实上,今天写作“闹”的这个字是经过理据重构的。《说文解字》中并没有收录这个字。《说文解字》中收录的字为“閙”——大家注意哈,这里的“閙”并不应该是从“門”(门),而应该是从“鬥”(斗)。由于繁体字形的“門”和“鬥”长得有点儿像,所以二者写着写着可能就混同了。“鬥”是“争斗”“战斗”的“斗”的繁体字形。“鬥”就是“对打”,其甲骨文字形象两个人怒发冲冠双手相互搏击之形,就是“搏斗”之义。《说文解字》释其为“两士相对,兵杖在后,象斗之形”。

“闹”里的“市”这个字的小篆字形从“冋”从“乛”,许慎认为,“乛”就是古文“及”。他把“市”字解释为“买卖所之也”,也就是进行买卖交易物品的地方。一般来说这样的地方都有固定的场所,会带有栅栏、围墙一类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市”从“冋”的原因;而这样的地方在古代社会可不是二十四小时都开放的,这跟今天的商场、市场也一样,都有固定的营业时间,需要人们在营业时间内前往进行商贸活动,这就是“市”从“乛”的原因。今天我们知道了,许慎把“市”上面的字符解释成“乛”(及),是因为他没有看到甲骨文等更久远一点儿的文献资料。实际上这个被许慎认为是“乛”(及)的字符,就是汉字“之”的变体,也就是他所说的“买卖所之”的“之”。我觉得许慎可能已经考虑到这一点了,但是他比较谨慎,没有贸然做出这样的判读,但是在具体释义中把这个猜测放进其中了。因此也有学者认为,“市”这个字其实从“之”(“市”字字形的上半部分)从“兮”(“市”字字形的下半部分)——“兮”就是“熙熙攘攘人声鼎沸”之貌表示“乱哄哄十分嘈杂”。“之”既表示“前往”、“去往”,也提示“市”的语音,所以也是“市”的声符。因此,“市”是一个形声兼会意的字。

综上所述,“閙”这个字从“鬥”从“市”,“鬥”就是“二人对打”,“市”就是“商贸场所”,所以,《说文解字》释为“不静也,从市鬥”。由此我们也就理解了——中国人买买东西的时候特别喜欢讨价还价,而且讨价还价到后来甚至会闹僵乃至大打出手。从“市”这个字看得出,这是有着悠久历时传统的。先民们的商业行为可能总是伴随着各种纷争和搏击,一片乱哄哄吵嚷嚷之貌。所以,“閙”除了“热闹”义之外,也有“吵闹”义;除了“生机勃勃”义(红杏枝头春意闹)之外,也有“搅扰”“戏耍”义(闹心、闹洞房)。我想,“正月十五闹元宵”里的“闹”,应该是上述诸多义项的综合。

正月十五马上就到了,过了元宵节,中国农历的新年也就算是正式结束了,一切学习生活和工作都将重新步入正轨。草长莺飞的春天,一切都欣欣然勃勃然充满了新意与生机。在此,我们祝大家元宵快乐,一年快乐,永远快乐!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