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千朵
首发:家庭杂志(ID:jiatingzazhi)
广州本轮疫情持续了一个多月,形势依然严峻。
高风险地区数量持续增加,确诊病例日增数百例。
面对风险,广州坚持实施“管控”方案,虽然不多不少会给人们生活带来不便,但也有效保障了市民的身体健康与安全。
当喧嚣的城市突然被按下暂停键,几乎所有人都慢了下来。
但有的人却开始了他们的“加速”生活,刘海波就是其中之一。
早上7点半,刘海波起床洗漱,简单吃过早饭,换上防护服,8点半从酒店出发。
到达海珠区康鹭片区第12网格后,开始一天的工作。
刘海波带领的突击队一共有8名队员,要搬运份生活物资,还需要登记信息、进行抗原检测等等。
在防护服的包裹下,为了不产生暴露风险,他们不吃饭、不喝水,进行核酸采样、走街串巷地登记居民需求信息、运送物资。
直到下午5点半交班,刘海波脱下穿了整整9个小时的防护服,身上早已湿透,整个人几近脱水。
6点,回到定点酒店,刘海波终于吃上了一口热乎饭。
8点,休整过后,突击队全体成员开会,对尚未解决的问题进行梳理,第二天率先解决,再对今天出现的问题进行复盘,以探索更好的解决办法。
与此同时,接替刘海波队伍的志愿者们在黑夜中开始了新一轮工作。
单一的时间表背后,是志愿者深深的疲惫。
也正是这些志愿者维护着广州的运转秩序,让人看到了广州在疫情之下浓浓的人情味。
保供“摆渡者”
在静默的管控区街道,依然能够看到一个个外卖小哥在不停穿梭,但此时他们并不是在送外卖,而是在送物资。
因为物资转送人手不足,广州招募了近千名外卖骑手做志愿者,为管控区居民配送生活物资,外卖小哥黄学俊就是其中一员。
在海珠区后滘村临时管控区内,黄学俊与15名骑手队友组成了志愿者小分队。
因为是土生土长的后滘村人,管控后,他主动申请加入骑手志愿队,又因为熟悉地理环境,担任着统筹配送的工作。
但在后滘村,常住人口约20万,且村内多为窄巷子和握手楼,物资配送压力着实不小。
每天早上8点半,黄学俊和队友们穿上蓝色防护服、带上面屏和口罩,开始了一天的配送工作。
为了更高效配送物资,他们也有自己的“接力配送模式”。
后滘村设立了两个卡口,全村划分为10个网格。
第一棒,居民下单购买的物资会送到卡口,卡口的志愿者则会将物资根据不同的网格分门别类;
第二棒,处于卡口与网格中间的骑手志愿者,将自己负责的网格物资从卡口处运送到网格处;
第三棒,位于网格内的骑手志愿者,则会在网格处取到物资后,联系居民确认地址,再将物资送到对应地点;
直到居民自行领取,就完成了物资接力送的最后一环。
看似简单的接力配送,因为城中村内人口基数大,黄学俊所在的队伍每天负责配送的物资大概有一千多份,有时候还有超过几十公斤的大件物资,甚至是煤气罐。
从早上8点半开始,直到晚上9点以后才能完成配送,而中间志愿者们几乎没有一点休息时间。
因为,他们根本不敢停。
黄学俊坦言:“每天卡口的物资量很大,如果我们停10分钟,居民就可能要多等20分钟,所以我们除了吃饭的时间外,其余时间都在不停地配送物资。”
将物资送到,让居民安心,志愿者才能彻底放心。
虽然从未见过志愿者的脸,但在这一趟趟运送物资的路上,居民被志愿者做的一件件小事所打动,心也越来越暖。
一次,黄学俊配送物资时拨打电话始终无人接听,后来四处联系社区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才得知,这位居民是聋哑人士。
于是,每逢有这位居民的物资,骑手志愿者总会留意并优先配送,还会贴心地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