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发布第15版致癌物报告,幽门螺杆菌(Hp)慢性感染被列为明确致癌物。
相信在大家的印象中,I类致癌物中比较常见的都是一些气体、饮品或是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图片源自文献
但为何这次被列入I类致癌物的竟是个小到不能再小的细菌呢?它又是何方神圣呢?为何致癌率那么高呢?
今天叁颂就带大家来一探究竟,结尾还有自检方法哟!
#1
幽门螺杆菌是何方神圣
从名字上面我们不难看出,这就是一种细菌类生物,和常听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大肠杆菌一样,可以寄生在人体之中。
但有所不同的是,的生存能力以及战斗力,都要比大肠杆菌等细菌要彪悍得多。
它能够很快适应胃部恶劣的生存环境,甚至还能改变周围环境并降低酸性程度,来让环境利于自己生存。
图片源自网络
除此之外,它还是一种致病菌,不仅仅会导致胃炎、胃溃疡,而且还是导致胃癌的强致癌物。
惊人的是,全球超过85%的胃癌都归因于幽门螺杆菌感染。其实幽门螺杆菌被定义为I类致癌物,已经不是头一次了。
早在年,幽门螺杆菌就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所属国际癌症研究中心”,类为I类致癌因子。
而在年10月公布的I类致癌物清单中,又一次获此“殊荣”。直到今年年初,幽门螺杆菌再次上演了“帽子戏法”,成功出现在了“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发布的第15版致癌物报告的I类致癌物之中。
#2
7亿国人感染幽门螺杆菌
根据年国际《胃肠病学》发表的一篇调查结果来看,截止到年全球有44亿人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情况。此外,幽门螺杆菌在我国的感染问题,尤为严重。
-全国幽门螺旋杆菌调查显示,我国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在40%-90%之间,平均为59%。这也就是说我国目前至少有接近7~8亿人存在着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情况。
之所以我国成为了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重灾区,则是由于其传染方式近乎“完美地”贴合了我们的就餐习惯。
图片源自网络
与新型冠状病毒类似,幽门螺杆菌的传染方式也是主要通过,“口-口以及粪-口”两种途径。
恰好我们聚餐时,互相夹菜这样的传统习惯,刚好满足了它的有效传播的所有需要。因此,可以说是“一人传染,全家中招”。
#
对幽门螺杆菌的恐慌
相信在看完这一系列数据之后,大家已经和我一样出现了恐慌吧,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也中招了。但回过头想想,自己的胃还好啊,而且甚至没有丝毫感受,难道自己是“天选之人”?
叁颂劝大家不要成为普信男女,不过大家也用不着恐慌。虽说7亿人都已经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但实际上并不是在每个人身上都会有所表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后,一般不会出现太多的症状,大部分确诊人群也都是体检后才发现。
图片源自网络
根据数据统计显示,几乎70%的人感染后表现隐匿,全身不会出现任何症状,更不会导致其他胃部疾病。
不过大家要注意,没症状不等于不用理会它,对付孩子那招对幽门螺杆菌可不好使!
的一项临床分析结果显示,即便是没有表现出症状的幽门螺杆菌患者,得上胃癌的相对风险也增加了65%。
图片源自网络
实际上,在看文章的你没有症状的原因,是因为你的身体对其存在着一定的免疫。但你的免疫力可并不是一直都这么强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你可能出现不适症状的概率也会上升。
这也是很多人上了年纪后,发现自己的胃病越来越严重的原因之一。
#4
面对幽门螺杆菌能做什么
其实,面对幽门螺杆菌,我们要做得很简单,只有两步:自检、调整习惯。
叁颂为大家准备了幽门螺杆菌的自测量表,如果我们已经出现了其中2种以上的表现,医院进行幽门螺杆菌的检查了:
□胃痛或上腹经常性出现疼痛或不适,伴有嗳气
□频繁出现胃泛酸表现,随之还会出现腹痛、腹胀、反酸、晨起恶心等症状
□有顽固性口臭,无论如何清洁,都无法去除
□肚子发沉,排便时间不规律,经常不明缘由的腹泻
□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感到恶心
如果没有上述的任何一种情况,也不要暗自窃喜哦,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也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最好的治疗其实就来自于预防,等到真的出现了症状后,治疗起来就要花费时间了。
图片源自网络
作为最佳的预防方式,切断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途径,尤为重要。下面叁颂就给大家一些小建议:
①餐具消毒、使用公筷
②不吃生食或太烫的食物
③及时洗手、清洁口腔
④规律进行体检
大家一定不要嫌麻烦就不做了,毕竟我们面对新冠时的态度可不是这样的,减少不必要的感染才是最省时省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