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除口臭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读三国,品历史曹髦桃源客
TUhjnbcbe - 2022/3/8 14:40:00
曹髦◇桃源客曹髦,字彦士,曹丕的孙子。正始五年,他封为郯县高贵乡公。他自幼好学,学业早成。齐王曹芳被废后,文武百官商议迎立他为皇帝。十月己丑日,他到京都洛阳玄武馆。群臣奏请他住在前殿,曹髦说前殿是先帝寝殿,不敢越礼,暂住西厢房。群臣奏请以天子之礼迎他入京,他不同意。庚寅日,曹髦进入洛阳,文武百官到西掖门南拜迎,曹髦见状下车答拜百官。司礼官奏说:“按礼仪您为天子,不必答拜臣下。”曹髦回答:“我是臣子!”遂对群臣答拜还礼。行到宫廷的正车门,曹髦下车步行。左右皆劝阻:“按惯例,您可以一直乘车进去。”他说:“我被皇太后征召而来,至于安排我做什么现在还说不准!”他步行到太极东堂。皇太后会见他。当天,他在太极前殿即位,朝中百官都很高兴。曹髦下诏说:“三位先帝英明圣贤,应天受命。齐王即位,肆意妄行,不循礼法,以至失去作为君王应有的仁德。皇太后以国家为重,接受辅*朝臣的建议,让朕取代齐王。朕年纪轻轻,便置身于诸多王公朝臣之上,确实让人深感不安,惟恐不能嗣守祖先创立的江山弘业,完成中兴魏室、统一天下的重任。每念及此,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幸有朝中诸公给朕以肱股之辅,镇守四方的将帅给朕以有力的扶持,朕凭仗先祖先父的这些有德之臣,定可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实现天下太平。听圣贤说作为一国之主的人,应该是德厚如同天地,恩泽遍及四海,对天下亿万臣民先以关怀慈爱为本,示之以好恶,然后再从天子百官开始为百姓做出表率,使他们懂得怎样去守礼法,行大义。朕虽然没有太多的仁德,也不能深悟这种道理,只愿与天下贤者共同朝这个方向努力。《尚书》上说:君王对百姓施以恩泽,百姓是会深深感激难以忘怀的。”大赦天下,改齐王曹芳嘉平年号为正元,下令削减天子的车马服饰和后宫费用,罢除宫廷及官府中的无用之物。正元元年十月壬辰日,曹髦派侍中持节到各地巡视,了解各地人情世故,慰问地方官员和百姓,调查有无冤案和官员失职的情况。癸巳日,授大将*司马师*鉞,上朝时不必小步快走,向君王奏事时只称官职不直呼姓名,可穿鞋佩剑上殿。戊戌日,邺城水井中出现*龙。甲辰日,曹髦命礼官评定在废立天子过程中出谋献策的公卿朝臣的功劳,并按功绩大小给予不同程度的奖赏。正元二年正月乙丑日,镇东将*毋丘俭、扬州刺史文钦反叛。戊寅日,大将*司马师率兵讨伐叛*。癸未日,车骑将*郭淮去世。闰月己亥日,司马师在乐嘉打败文钦,文钦战败逃往东吴。甲辰日,安凤津都尉斩杀毋丘俭,将其首级送到京都。壬子日,朝廷宣布特赦淮南受毋丘俭、文钦挟持的官吏百姓,任命镇南将*诸葛诞为镇东大将*。大将*司马师在许昌去世。二月丁巳日,任命卫将*司马昭为大将*,总领尚书事务。甲子日,吴国大将孙峻率兵号称十万攻打寿春。诸葛诞率部迎击,斩杀吴国左将*留赞,将捷报送到京都。三月,立卞氏为皇后,大赦天下。四月甲寅日,封皇后卞氏之父卞隆为列侯。甲戌日,任命征南大将*王昶为骠骑将*。七月,任命征东大将*胡遵为卫将*,镇东大将*诸葛诞为征东大将*。八月辛亥日,西蜀大将姜维率兵进犯狄道,雍州刺史王经率兵在洮西迎战,大败,退守狄道城。辛未日,任命长水校尉邓艾代理安西将*,与征西将*陈泰合兵抵御姜维。戊辰日,派太尉司马孚率兵增援。九月庚子日,皇帝学完《尚书》,对执经讲课的司空郑冲、侍中郑小同等人分别予以赏赐。甲辰日,姜维退兵。十月,皇帝下诏说:“朕德行不足,不能遏止敌寇的暴虐,以致蜀贼进犯。洮西之败,将士死亡数以千计,或抛尸战场,冤*难返;或战败被俘,流落异地。念及于此,朕深感悲痛,为他们哀悼。现令阵亡将士所在各郡的典农和安抚夷二护*以及各部官员到他们家中慰问,给予抚恤,免除其家一年的赋役。在战斗中英勇杀敌壮烈牺牲者,按先例申报予以嘉奖,不得遗漏。”十一月甲午日,鉴于陇右四郡及金城等地连年兵灾有人逃亡或叛逃到蜀地,留在本土的家人和亲戚恐惧不安,朝廷宣布对这些人一律赦免无罪。癸丑日,皇帝下诏说:“数月前洮西大战时,我方将士有的英勇战死沙场,有的不甘被俘跳入洮水溺亡,尸骨无人收拾,弃于荒野。我常为这件事难过。今特告征西、安西两将*,各令部下到战场旧地和附近河道中清理寻找我方将士尸体,收殓安葬,以慰死者,以安生人。”甘露元年正月辛丑日,在轵县水井中发现青龙。乙巳日,沛王曹林去世。四月庚戌日,皇帝赐大将*司马昭衮衣和冕,红色的鞋子相配。丙辰日,皇帝到太学,问儒士说:“圣人得神明之助,仰观星象,俯察万物,因而推演出八卦;后来的圣贤进而演成六十四卦,推衍出数量繁多的爻,凡天地间之大义,无所不备。那部书的名称却前后不一,夏时称《连山》,殷代称《归藏》,周朝又称《周易》。《易》这部书,到底是怎么回事?”《易》博士淳于俊回答说:“伏羲氏依据燧皇之图而创八卦,神农氏又将其演进为六十四卦。*帝、尧帝、舜帝各有变动,三代都依据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对它进行补充完善。故‘易’者,即变易。把它称为《连山》,是形容它好似大山吞吐云气,连接天地;把它称作《归藏》,是说天下万事莫不隐于其中。”皇帝又问:“如果说是伏羲氏根据燧皇的图案而创立《易经》,那孔子为何不说燧人氏之后的伏羲作《易》呢?”淳于俊答不出来。皇帝进而问:“孔子为《易》作彖、象,郑玄为《易》作经注,虽然他们是不同时代的圣贤,但对《易》经义的解释是相同的。现在孔子的彖、象,不和《易》的正文放在一起,而是与郑玄的注文连为一体,这是什么原因?”淳于俊说:“郑玄把孔子的彖、象和自己的注文合在一起,大概是便于人们学习《易》。”皇帝问:“说郑玄把彖、象和注结合起来是为方便和理解《易》,那在他之前的孔子为何不把他的彖、象与文王所作的《易》合在一起呢?”淳于俊答:“孔子担心把他的彖、象和《易经》合在一起会引起混淆,所以没那样做。这说明圣人是以不合表示谦虚。”皇帝又问:“如果说圣人以不合表示谦虚,那郑玄为何独独不谦虚呢?”淳于俊说:“古代经典意义弘深,陛下所问深奥玄远,不是臣能解释清楚的。”皇上又问:“《易》中《系辞》说:‘*帝、尧、舜垂衣而治天下。’伏羲、神农之世人们还不曾有衣裳,圣人以德教化天下,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呢?”淳于俊回答说:“三皇时代,世上人少而禽兽多,所以得到的兽皮羽毛就足够人们穿用。到了*帝时代,变得人多而兽少,人们只好制作衣裳以根据不同季节穿用。”皇帝再问:“在《易》中乾代表天,而又为金、为玉、为老马,这不是说又和微小的东西一样吗?”淳于俊说:“圣人取其意象,故有时可远,有时也可近。近者取眼前的各种东西,远者则取天地。”讲完《易经》,皇上又命儒士讲《尚书》。他问道:“郑玄说:‘稽古同天,言尧同于天也。’王肃说:‘尧顺考古道而行之。’三种意思并不相同,哪一个才算是正确的呢?”博士庾峻答:“先儒的说法,各有其侧重点。臣不好说哪个正确哪个不正确。然而《洪范》篇说:‘三人占卜,从两个人的说法。’既然贾、马与王肃等人都以为‘顺考古道’为是,那按《洪范》的说法,应以王肃的说法为优。”皇上又问:“孔子说过‘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尧之所以至善至美,在于他顺应和参照天意,遵循古代的做法,并不是尧的目的。现在我们探究其含义以明确尧帝的圣德,舍其大而言其小,这可以说是作者的意思吗?”庾峻答:“臣只是遵奉老师教过的说法,不能理解更深的含义。至于两种说法如何统一起来,还取决于圣上自己的判断。”接着又谈起尧舜时代四岳举鲧之事。皇上问:“作为圣贤的君主,应德合天地,明如日月,思无不周,明察秋毫。今王肃说:‘由于尧不了解鲧,所以对他加以试用。’如此说来,圣人在观察人物、考虑问题上也有不足的地方,是不是?”庾峻答:“虽然圣人的贤明非常人可比,但他们毕竟也有自己的局限。所以禹这样说:善于识人者是哲人,但对帝王来说办好这件事是很困难的。然而,尧帝最终仍改正用人的失误,将帝位传给舜,所以他不愧为圣人。”皇上又问:“若说有善始又能善终,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如果连个好的开端都没有,又怎能称之为圣贤呢?禹说办好这件事对帝王来说是很困难的,然而最终尧帝还是废除不肖之人,改授圣贤,也算得上是知人了。《经》上说:知人者为圣哲,能选拔贤能的人做官。若尧对鲧的品德没有把握,试用长达九年,使得在继位者选择上失去了章法,这又怎能称得上是圣哲呢?”庾峻答:“臣读经卷认为,圣人办事也不是没有一点失误。所以就出现尧帝信用鲧、共工、.驩兜、三苗等四凶的失误。周公失误于重用管叔、蔡叔等叛臣,孔子失误于错误对待宰予。”皇上说:“尧任用鲧治水,九年没有取得成效,反而把天下河道弄得乱糟糟,给百姓带来痛苦和灾难。至于仲尼失误,不过是宰予言行之间的事,与尧用鲧的失误有着本质的区别。说到周公和管、蔡之间的复杂关系,本来在《尚书》中都有记载,作为博士应该知道得很清楚吧!”庾峻说:“这些事都不是先贤能说清楚的,臣孤陋寡闻就更难以细究其是非曲直。”皇帝和他们探讨起《尚书》所言“有鲧在下曰虞舜”。皇上问:“在尧做首领的时代,天下洪水泛滥,又有四凶在朝为虐,当时急需选拔任用圣贤解救受难百姓。舜当时在社会上已有一定的影响,世人也都知道他是有仁德的贤者,可他却长期得不到重用,这是什么原因呢?”庾峻回答说:“尧帝咨询四岳征求贤者,想禅让帝位。四岳告诉他如果挑选一个仁德不足的人会辱没帝位。尧又让他们举荐那些贫贱无名的贤士,于是他们举荐舜。所以说舜被四岳举荐,主要原因还在于尧,尧这样做是为让天下人都满意啊!”皇上问:“尧已闻舜的贤名而不提拔,同时对一些忠臣也未见重用,最后还是让四岳向他举荐贫贱无名的贤者时才推举舜,这岂不是说尧并非急于选用贤士治理天下解救受难百姓?”庾峻摇摇头说:“这就不是愚臣所能回答的问题了。”继而皇帝又令儒士讲《礼记》。皇上问:“《礼记》上说‘太上立德,其次务施报’。同样是治理天下,为什么*策和手段不一样呢?应该采取何种方法和*策才能做到建立德*、施而不报呢?”博士马照回答说:“所谓太上立德,是说远古三皇五帝以自己的德行感化民众,治理天下;所谓其次报施,是指后来的尧、舜、禹时代以礼法治理天下。”皇上问:“上述两个不同时代帝王对民众施以教化的深浅各有不同,这是因为帝王们本身的品行造成的呢,还是时代使然?”马照回答说:“当然是各自所处的时代造成的。诚如人类发展有不同时期,故而帝王们教化也自然有所不同。”五月,邺城和上洛等地都上奏天降甘露。六月丙午日,改年号为甘露。乙丑日,在元城县的水井中有青龙出现。七月己卯日,卫将*胡遵去世。癸未日,安西将*邓艾在上上邽大败蜀将姜维。天子下诏说:“并未投入全部的力量,已经大败蜀寇。战场上杀死和擒获的敌兵,数以万计。这在近年征战中,是没有的。现派使者犒劳赏赐将士,设宴款待参战将士,开怀畅饮,方合朕意。”八月庚午日,加封大将*司马昭为大都督,给他上朝奏事只报官职不报姓名的殊荣,授他*钺。癸酉日,任命太尉司马孚为太傅。九月,任命司徒高柔为太尉。十月,任命司空郑冲为司徒,任命尚书左仆射卢毓为司空。甘露二年二月,温县水井中有青龙出现。三月,司空卢毓去世。四月癸卯日,皇帝下诏说:“玄菟郡高显县官吏百姓反叛,县长郑熙被叛贼杀害。乡民王简背着郑熙的尸体,昼夜兼行到达郡治。其忠节可嘉,特授他忠义都尉之职,表彰他不同寻常的品行。”甲子日,任命征东大将*诸葛诞为司空。五月辛未日,皇帝到国学馆,命群臣赋诗。侍中和逌、尚书陈骞等人作诗时拖延时间,有关部门奏免他们的官职。皇上说:“我是不聪明的人,却爱好风雅,今天让群臣即席吟咏,不过是想从中了解朝*的得失。可你们不理解朕的意图,说得不着边际。这次就原谅了和逌等人,从今以后群臣都应认真钻研古书的含义,弄明经典的意旨,这样朕才高兴。”乙亥日,诸葛诞不受司空之职,拒绝入朝,拥兵反叛,杀扬州刺史乐綝。丙子日,朝廷赦免受诸葛诞牵连的淮南将吏士民。丁丑日,诏令说:“诸葛诞背叛朝廷,制造战乱,祸害扬州。当年,黥布叛逆,汉高祖亲自督师讨伐;隗嚣违命,光武帝曾御驾亲征。及本朝先祖明皇帝亲率大*伐吴、蜀,都堪称是显示国威的重大行动。现在为迅速平定诸葛诞的叛乱,皇太后和朕都将直接参与*机,安定东面的局势。”己卯日,诏令说:“诸葛诞拥兵反叛,胁迫忠义之士加入他的行动。平寇将*临渭亭侯庞会和骑督偏将*路蕃,各带本部杀掉营门哨兵投奔朝廷,其忠勇值得嘉奖,特加封庞会为乡侯,路蕃为亭侯。”六月乙巳日,诏令说:“东吴持节都督夏口*事的镇*将*沙羡侯孙壹,本是吴王的同宗旁支,置身上将*的高位,却能畏天知命,辨清时局,毅然率部向我朝投诚。古者微子离开殷国,乐毅逃出燕国,也比不过孙将*啊!特封孙壹为侍中车骑将*,持节,兼任交州牧,封吴侯,开府仪同三司。再依古代伯侯八命之礼,赐给他衮衣、冕及红鞋,所有待遇一切从优。”甲子日,诏令愬:“现在,朕驻扎项县。大将*秉承天意征伐叛贼,前往淮浦。以前每逢相国大司马出征,总有尚书陪同,这次也不例外。”派散骑常侍裴秀和给事*门侍郎钟会与大将*同行。八月,诏令说:“过去燕刺王谋反,韩谊等人力谏不成被杀,汉朝给韩谊的子孙以优厚的待遇。今诸葛诞聚众叛乱,其主簿宣隆、部曲督秦絜固守大义,在事发之际犯颜抗争,被诸葛诞杀害。这正是世人所说的无比干之亲而出于大义杀身成仁的壮士。擢升宣隆、秦絜的儿子为骑都尉,予以赏赐,并广为宣传,褒扬效忠朝廷的忠义之士。”九月,大赦天下。十二月,东吴大将全端、全怿率部投降。甘露三年二月,大将*司马昭攻克寿春,斩诸葛诞。三月,诏令说:“古代*队打败敌人,将敌*的尸首收起来运到京都示众,其目的是为惩罚叛逆而炫耀朝廷的武力。西汉武帝元鼎年间,改桐乡为闻喜县,新乡为获嘉县,都是为纪念汉*攻克南越。大将*亲率大*,屯居丘头,对内征伐叛贼,对外抵御敌国的进犯,功在国家,名扬四海。平定叛逆的得胜之地,也应留下值得纪念的名字。丘头改名为武丘,表明用武力平叛的事实,令子孙后代永远不忘暴敌尸于京都和修改地名的用意。”五月,任命大将*司马昭为相国,封晋公,食邑八郡,加九锡之礼。大将*前后辞让九次才作罢。六月丙子日,诏令说:“当年南阳郡有山贼聚众骚扰,欲劫持太守东里兖为人质。功曹应余独自挺身而出保护太守,才使东里兖幸免遇难。应余在掩护其长官转移的途中历尽艰辛,终于力战身死。司徒应过问此事,安排应余的孙子应伦以相应的职务,以使应余的忠心得到报偿。”辛卯日,大举评议在平定诸葛诞叛乱中众将的功绩,依据各人功绩大小封爵行赏各有不同。八月甲戌日,任命骠骑将*王昶为司空。丙寅日,诏令说:“赡养老人,推行教化,这是古代尧、舜、禹三代树立风范永垂不朽的仁*。理应推举三老、五更给予崇高的荣誉,不断请他们对国家大事和朝*得失予以指导,将他们的德行言语记录,然后全国都仿效他们,便可以收到教化之功。现在应该找出这样仁德兼备的长者,作为三老、五更的人选。关内侯王祥,历来以仁义修身处事,温文尔雅;关内侯郑小同,温良恭俭,依礼而行,都是当今著名的贤者。朝廷决定推举王祥为三老,郑小同为五更。”诏令发布后,天子亲率有关朝臣,按照古礼举行聘任礼仪。这年,在顿丘、冠*、阳夏等县的水井中,仍有青龙、*龙相继出现。甘露四年正月,宁陵县的水井中有两条*龙出现。六月,司空王昶去世。七月,陈留王曹峻去世。十月丙寅日,朝廷将新城郡一分为二,重设上庸郡。十一月癸卯日,车骑将*孙壹被其奴婢所杀。甘露五年正月初一,日蚀。四月,诏令有关部门按照前面的决定,再次任命大将*司马昭为相国,封晋公,加九锡。五月己丑日,曹髦去世,享年二十岁。皇太后下令说:“我的仁德不足,所以家中接连出现不幸的事。前者我推荐东海王曹霖的儿子曹髦,让他继承明帝的嗣位,见他爱好读书,喜欢审阅朝臣的奏章,期望他能做出一番事业。而他性情暴戾,一天甚于一天。我多次对他加以斥责,他对我由此也产生愤恨,散布种种卑劣的谣言诽谤我,并且不再与我来往;至于他攻击我的那些话,简直不敢听闻,为天地所不容。我曾私下给大将*下令说:他不能祭祀宗庙,让他做君王势必要颠覆社稷,断送江山,使我无颜见先帝。大将*总是说念他年幼,我们还是多多加以教诲引导,使他改心从善。谁知此儿恨我所言,越发变得放肆无礼,竟持弓在远处射我的住处,诅咒射中我的喉咙。那箭矢就落在我的跟前。我告诉大将*:不可不废他。前后说数十遍,此儿知道这些,他自知罪重,企图杀我。他买通我身边的人,在我服用的药中下鸩*,想暗中*死我,并设计许多方案。事情败露后,他便想在会面时拥兵闯入西宫杀死我,再杀大将*。他找侍中王沈、散骑常侍王业、尚书王经,掏出怀中的诏书给他们看,要求他们今日便执行。我的处境危险,就如覆巢下的累卵。我本是年老守寡之人,对自己一条老命并不看得很重,但辜负先帝的遗愿,断送列祖列宗创下的江山,这不能不令我万分痛心啊!幸赖祖宗在天之灵的保佑,王沈、王业两人将他的阴谋快速上报大将*,使大将*提前加强戒备。而此儿还是率领左右冲出皇宫云龙门,亲自擂鼓举刀,与大将*的*队交锋,在混战中身亡。此儿既行大逆不道之事,继而惹祸丧身,这使我越发难过。过去汉朝昌邑王曾因罪被废为百姓,现今此儿也应以普通百姓的礼仪安葬,并把这儿的所作所为告知天下。另有尚书王经,也是罪恶的逆臣,将他和他的家人全部收押送交廷尉查处。”庚寅日,太傅司马孚、大将*司马昭、太尉高柔、司徒郑冲见皇太后。他们跪奏说:“敬读皇太后的命令。已死去的高贵乡公悖逆不道,自取大祸以至丧生。太后依汉朝昌邑王因罪被废的先例以百姓之礼来安葬他,但我们这些朝廷重臣没能尽到自己的职责,做到防患于未然,见到这个命令也是触目惊心,想起来深感痛悔,难过万分。《春秋》之义,作帝王的也不能例外。而书中所说‘襄王出居于郑’,正是指襄王不听从母亲的教诲,故不能再让他继承王位。如今高贵乡公图谋不轨,危害社稷,自取灭亡,为世人和祖宗神灵所不容,依百姓之礼来安葬他,确是合乎前人法规的。然而我们做臣子的深知太后您非常仁慈,虽从大义出发宣布高贵乡公的叛逆行径,但心中为他的死也很难过,我们做臣子的心中也非常不安。我们请求太后是否可以加恩,考虑以王侯之礼来安葬他?”太后同意他们的请求。皇太后派代理中护*中垒将*司马炎持节迎常道乡公曹璜入朝承嗣帝位。辛卯日,群臣进奏太后说:“殿下圣德光耀国家,保佑国泰民安四方安宁。可至今殿下的旨令仍只称为‘令’,与藩国王侯一样。请从今以后殿下的令书一律改称‘诏’,就像前代太后临朝亲*的先例一样。”癸卯日,大将*司马昭极力辞让相国之职、晋公封号和九锡之礼。皇太后下诏说:“有功不隐,这是《周易》大义。成人之美,也是古代圣贤们所推崇。今天,我愿意接受大将*的意见,但要将这件事告知天下,表彰大将*的美德。”戊申日,大将*司马昭上书说:“高贵乡公率领他身边的卫士和其他一些人,举枪擂鼓向臣的住处进攻,臣担心臣的士兵与他们交战,便严令将士们不得伤害高贵乡公,违令者*法从事。骑兵都尉成倅之弟太子舍人成济冲入阵中刺伤高贵乡公,使他丧命。臣立即将成济收押按*法处置。臣知道作臣子的在君王面前除了以死效忠再没有别的选择,事君以义,不敢逃难。那天事变突然而至,灾祸突然降至,臣确实不想作任何反抗,一切听从天命,可是考虑到事变的目的是谋害皇太后,断送江山社稷。臣作为朝中辅*重臣,重要的职责还在于使国家安宁,否则即便尽忠死去,所应担负的罪责不是更大吗?所以仓促之中臣想效仿伊尹、周公等先贤,挺身而出安定江山社稷。但同时也反复告诫部下,不得伤着皇上。可成济不听命令冲入兵阵,以致造成严重后果。臣为此肝肠欲断,后悔莫及,不知如何地可以一死了之。法律上犯大逆不道罪行的人,其三族抄斩。成济凶戾悖逆,触犯国家法律,罪不容诛。请太后下诏收押成济的家属送交廷尉,按罪行予以严惩。”太后下诏说:“五刑之罪,没有比不孝之罪更大的。百姓家的儿子忤逆不孝,尚且还告之于官府给予惩治,高贵乡公这小子的所作所为是君王吗?我妇道人家不太懂得大义,但我以为成济并不见得就是犯了大逆不道之罪。然而大将*既恳切陈词,言语感人,我也就同意你的奏请。同时也要把这件事通告四方,使天下人都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六月癸丑日,皇太后下诏说:“古代君王所取的名字,一般容易犯讳且又易避讳。今常道乡公名璜,讳字甚难避开。百官可议论改个什么样的名字才好,考虑好了便启奏上来。”以上是《三国志·魏书》关于曹髦的主要记述。陈寿评价说:古者以天下为公,唯贤是与。后代世位,立子以適。若適嗣不继,则宜取旁亲明德,若汉之文、宣者,斯不易之常准也。明帝既不能然,情系私爱,抚养婴孩,传以大器,讬付不专,必参枝族,终于曹爽诛夷,齐王替位。高贵公才慧夙成,好问尚辞,盖亦文帝之风流也。然轻躁忿肆,自蹈大祸。曹髦,简直就是书生,终因急躁轻浮而被杀。这部分历史记录,避重就轻,掩盖历史事实。司马氏专权,皇太后苟延残喘委曲求全,然而这些都是以冠冕堂皇姿态呈现。历史误人,这是其一。桃源客,岭南文苑专栏作家,陕西人,进入平台的“专栏作家”系统阅读先生往期作品。插图:网络制作:王利*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读三国,品历史曹髦桃源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