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乌塘鳢
中华乌塘鳢(Bostrychussinensis)是塘鳢科、乌塘鳢属的一种鱼类。大多栖息于滩涂的洞穴中及河口或淡水内,摄食小型虾蟹类。中华乌塘鳢肉味美,营养价值高,广东、福建等地将其列为名贵食用鱼类。
壹
独特的“筷子头印”是它的专属标志
说起中华乌塘鳢(lǐ),不少人觉得陌生,不过在酒楼食肆,它却是一道名贵菜。即便价格居高,仍时不时缺货。由于产量有限,除供应出口和大中城市一些宾馆、酒楼食肆外,在水产市场货源十分稀少。
中华乌塘鳢是在潮间带生活的小鱼,西至印度,东至太平洋中部,北至韩国日本,南至澳大利亚及新西兰,都有分布,分布范围非常广。在我国东南沿海发现了两种形态上差异比较明显的类型:一种体型比较小,身体两侧有一条条垂直的细纹,分布在福建北部和浙江沿岸;另外一种,体型比较大,身体两侧没有细纹,分布范围可以从广西和越南的交界处向北一直延伸到长江口。
在中国长江口及上海地区接近中华乌塘鳢分布的北限,数量较少。
两种不同类型的中华乌塘鳢图片:Sundayhao
在江浙一带,中华乌塘鳢又称“涂鳗”,与泥鱼、弹胡鱼并驾齐名,组合成“泥涂三宝”,是一种较为名贵的海生鱼类。
涂鳗似鳗非鳗,身材没有鳗鱼那样修长,大的也只二十厘米左右,体重更没有鳗鱼粗壮,一般为二三两,最大也只斤把重,但又非鳗似鳗,因其身上有一种类似于鳗鱼身上的黏液,非常光滑,很难抓获。平常,它多生活在堤岸、塘坝、礁岩、闸门、滩涂、草丛等的石缝和泥洞中,所以人们美其名为涂鳗,也有唤作杜鳗的。
中华乌塘鳢拍摄:赵宇
中华乌塘鳢的体形为前圆后扁,头部宽,嘴巴大。牙齿细小而尖锐,如钢锯那般,生性便十分凶猛,多以浮游生物和小鱼、小虾、小蟹为食,将它们一口咬死,慢慢嚼食。尾鳍两侧各有一个白色缘边黑斑,俗称“筷子头印”,这是识别中华乌塘鳢的最好标志。
说到这“筷子头印”,还有个传说。相传,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生日。有一年,玉皇大帝亲自在天上宫阙举办一场声势浩大的“玉皇诞”,宴请文武天神、四海龙王、雷部诸神、地藏菩萨、十殿阎君等。临行前,各路神仙都精心挑选了各具特色的贡品。东海龙王敖广贡献的就是一条中华乌塘鳢。席间,玉皇大帝细细品尝了这条中华乌塘鳢,不时微笑点头,称其味美肉鲜,并用筷子另一头在尾鳍处戳了一下,做了个记号。然后,对东海龙王说:“我明年生日,你还是送这种鱼。”消息一传开,众天神天将都要品尝这中华乌塘鳢。一时间,东海的中华乌塘鳢遭遇灭顶之灾。幸亏,有一条老中华乌塘鳢提前得到风声,带着家眷突出重围,就近躲进海岸边的石缝与泥洞里。这时,潮水刚好退去,才免遭此劫。从此,中华乌塘鳢就在海岸边的石缝和泥洞里繁衍生息。后来,又逐渐拓展到阔大的滩涂上生存。
中华乌塘鳢是一种暖水性浅海咸淡水鱼类,主要分布于河口、港湾,栖息于泥孔或洞穴中。体型小,肉食性,喜食小杂蟹、虾、鱼、贝等。广盐性,最适盐度5‰—15‰,21‰以上生长缓慢。最适水温为23—26℃,当水温低于15℃时,一般在洞穴中,不外出觅食,致死水温为10℃以下。冬季潜伏在泥沙底中越冬。
贰
敢吃青蟹的中华乌塘鳢
在我国东南沿岸,中华乌塘鳢有着不同的俗名,但几乎每个俗名都似乎显示出它们与青蟹相爱相杀的关系——蟹虎、蟳[xún]虎、蝤[yóu]蠓[měng]虎……。
别看中华乌塘鳢个头不大,但捕食时非常凶猛,它除了以个头较小的鱼虾蟹为食之外,刚完成褪旧壳、长新壳过程的大青蟹,因新壳软而容易被其视为盘中餐,所以有些地方称它为蟹虎鱼。
据养殖户介绍,中华乌塘鳢还真敢吃青蟹呢,甭说青蟹苗,它能很快吃掉一大片,就连脱壳的青蟹,也一点一点地吃,直至把整只蟹吃掉,根本没把青蟹放在眼里。
脱壳时的青蟹,蟹钳、爪子、蟹壳、蟹骨,无不都处于软绵绵的状态,为最无力、最柔弱的时候,中华乌塘鳢趁机蚕食。正因为这个原因,很多青蟹养殖户都对中华乌塘鳢恨之入骨,如果一个青蟹养殖塘中有几窝中华乌塘鳢,那塘里养殖的青蟹苗和小白虾等可就会遭遇灭顶之灾了。因此,养蟹前,养殖户们大多会直接挖洞清塘,让中华乌塘鳢无处安身。
不过,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它们可以威胁到体格较大的青蟹。
叁
适宜活运远销的良好海鲜品种
中华乌塘鳢虽售价较贵,但仍受人们喜爱。其一般体重为50克—80克,大者达克以上。中华乌塘鳢最大的特点为离水在阴湿条件下可保持一星期不死亡,是一种适宜活运远销和出口创汇的良好海鲜品种之一。
由于自然繁殖的中华乌塘鳢产量不够多,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为了适当提高产量,近年来,东南沿海一些地方开展了人工繁殖和养殖活动,并获得成功。在养殖场内,这种能爬善跳的中华乌塘鳢,一样具有适应力强、生长快、产量高等优点,是沿海发展鱼类养殖较理想的品种之一。
中华乌塘鳢乌塘鳢肉质鲜美,细嫩可口,营养价值高,有滋补功效,属于上品鱼类,是中国东南沿海的名贵食用鱼之一。在中国福建、广东、海南岛沿岸较常见。中华乌塘鳢生活力强,适应性广,抗病力强,生长快,也是人工养殖的优良品种。中华乌塘鳢天然产量虽不高,但颇常见,可作为养殖品种,有开发价值。中国南方沿海地区渔民利用自然苗种进行养殖,效益明显。
肆
餐桌上的“水中人参”
中华乌塘鳢不但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而且高蛋白、低脂肪、肥而不腻、鲜而不腥,是名贵高档食用鱼类之一,更是有“水中人参”的美称。
袁枚在《随园食单》曾写到塘鳢鱼“肉最松嫩,煎之、煮之、蒸之俱可,可腌芥作汤、作羹,尤鲜。”
除了味美可口,中华乌塘鳢也是优良滋补食品,民间有将中华乌塘鳢给病人手术后食用的习惯,能加快伤口愈合,剖腹产妇及开刀手术者最宜食用,还可舒筋强骨,益于婴儿学步行走。
据介绍,中华乌塘鳢食法多样,既可清蒸、煎炸、油浸,也可用来煲汤。无论哪种吃法,均鲜美可口,是宴席和佐膳佳肴。
而中华乌塘鳢的处理方法与处理传统鱼类不同,要在脖子上割开小口,借着巧劲把内脏去除。
吃中华乌塘鳢的方法也很有讲究,老食客会先将筷子插入其背鳍根部,向鱼头方向平行划行,起出背鳍,然后剔出腹鳍和胸鳍,取食鱼身之肉,最后夹住脊骨,从左、右、中三处吸吮脸颊嫩肉和脑髓,这样就干净利落地把一条大鱼给干掉了。
参考资料:
《中华乌塘鳢:水中人参,胜无数滋补佳品》
《听说学海洋学,实验对象都要自己抓?》
《广东侨乡台山餐桌上的“水中人参”》
《敢吃青蟹的涂鳗》
海洋生物真奇妙
☆南美白对虾:年,它来了!来势汹汹占领餐桌成为对虾界的“白富美”
☆大闸蟹:秋风起,蟹脚痒你们大快朵颐我却心向大海
☆尖吻鲈:可咸可淡可雌可雄曾经“高不可攀”如今成“餐桌常客”
☆鲣鱼:金枪鱼罐头配料里的老大世界上最坚硬的鱼却能华丽变身为跳舞的花
☆丁香鱼:休渔期享“特权”的鱼以小为贵绝佳佐餐小食
☆鲳鱼:有贪玩的孩子,有不折不扣的吃货,这个家族有意思
☆好吃不过巴浪鱼!舌尖上的蓝圆鲹潮汕和闽南人的专宠美味
鲸骑士
“一起开启海洋生物之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